低血糖,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病症。很多人认为:比起难以根治的糖尿病,低血糖时只要及时补充食物,症状就能得到缓解,所以不用太在意。
但其实突发严重低血糖,救治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甚至几秒!若没有抓住黄金救治时间,轻则导致脑损坏,重则甚至可致死!
不久前,曾有一名男子骑车途中,突发低血糖,晕倒在车流中,虽然最后成功脱险,但若不是民警与热心民众的生死时速,在茫茫车流中只会凶多吉少。
可见,低血糖远比想象中要可怕得多!那么低血糖究竟还有哪些危害,又该如何预防呢?
在医学上,当健康人血糖<2.8mmol/l,糖尿病患者血糖≤3.9mmol/l时,就被称为低血糖。
低血糖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出汗、饥饿、心慌、颤抖、面色苍白等,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不集中、躁动、易怒甚至昏迷等,而且血糖下降速度越快,症状越明显。
一旦发生低血糖,人体为了保护重要器官的运转,会本能地分泌更多升糖激素。
但是升糖激素除了升高血糖,还有升高血压、收缩血管的作用,可能会导致心脑缺氧,从而可能诱发心肌梗死、脑中风等。 因此老年人、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。
一旦血糖浓度降低,脑细胞得不到足够的葡萄糖进行代谢,就会引起脑功能障碍,出现一系列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而引发的症状。这些症状包括但不限于:注意力涣散、嗜睡、昏迷、意识障碍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脑部的皮质区、海马体、基底节等掌管重要脑功能的区域,对于血浆葡萄糖的变化更为敏感。
若持续反复出现低血糖症状,这些区域的供能出现“断链”,非常有可能造成这些区域神经的永久性、不可逆的损害,引起痴呆、智力下降,甚至可能成为植物人。
和大脑一样,心脏的正常新陈代谢也需要血糖的供应。一旦出现低血糖,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,引起心跳加快,心慌、胸闷等症状。
美国糖尿病协会2020科学年会上,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,与较少发生低血糖的患者相比,每年发生5次以上低血糖的患者,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61%。
引发低血糖的原因有很多,每个人每一次发作都可能不一样,以下这4个高发时刻,一定要格外注意!
进食量过少、长期饥饿或过度节食,小肠吸收不良、长期腹泻等,均可能诱发低血糖发生。尤其是节食减肥的女孩子要格外注意。
运动强度过高、时间持续过久,身体消耗了较多能量,血糖水平会显著降低,甚至可能引起低血糖。
夜间低血糖一般出现在凌晨1~3点,患者常会感到心慌、颤抖,并多汗、做噩梦。有些人会出现第二天晨起后头痛、感觉没睡好,浑身乏力。
酒精可抑制体内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反应,从而导致血糖降低,甚至出现低血糖,空腹饮酒则更严重。
日常生活中许多人,为了减肥不吃主食,为了赶时间不吃早餐,为了变美跟着明星“抗糖”,而低血糖在这些情况下更容易随之趁虚而入。
为了应对低血糖的危害,日常可以在口袋中备些糖块,尽量不要在空腹时运动,对于容易出现夜间低血糖症状的人,也可以适当在睡前加餐。
对于低血糖,要引起足够重视,早防备、早健康,别等发生意外了再后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