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3日,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、中国医师协会、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学术机构共同制定的《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》(以下简称《指南》)正式颁布。
值得注意的是,新《指南》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由140/90 mmHg下调至130/80 mmHg。
消息一出,热搜就沸腾了。
有人估算,按照新的诊断标准,中国的高血压患者将增加近3亿,其中,2亿人属于130-139/80-89mmHg的非高危者。
这么一算账,发现“人口基数大”不是一句空话,它的确体现在方方面面,10毫米汞柱的差距直接把巨量人群划入了高血压行列。
不过随着消息的发酵,新闻似乎出现了“反转”,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?标准真的会下调吗?对我们又有哪些影响呢?
11月15日,国家卫健委发文回应:
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。由专业机构、行业学协会、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、共识等,为专家的研究成果,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。
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,2005年、2010年、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、防治指南、临床路径等均明确: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/90mmHg。目前,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。
可能有人会问了,既然卫健委表示不调整高血压诊断标准,那是不是说明《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》是“野鸡”指南呢?
不是的,实际上,它相当权威。
《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》是由以心血管科和高血压为主的多领域专家共同研究制定,形成了针对高血压的44个关键临床问题和102条推荐意见。
而且早在2017年,美国就已经首次将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整到≥130/80mmHg了,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认同这个标准。
但要注意的是,这份《指南》主要给临床医生看病时参考使用,让其在实际应用中更具可操作性。而普通人是否是高血压,以及是否需要用药,还是要依据专业人士进行具体的综合判断。
虽然卫健委表示还没有调整高血压诊断标准,但并不代表血压130-139/80-89mmHg的人就是安全的。
其实,血压130/80以上,就已经开始伤害身体了,这类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相对风险升高30%~90%。
高血压本身,一般没有啥症状,但血压过高,却可能增加其他疾病的发病风险。
虽然它打出的不是致命伤害,但是它是推动致命伤害的幕后黑手,暗地搞破坏:
如果血压不控制,一直很高,血液长此以往冲击血管壁,血管壁为了抵御冲击,就会使自己逐渐变得更加厚实,扛冲击能力更强。
但血管就那么宽,它就会向内内卷,这时候血管自然就窄了。这会直接影响到各部门的物资供应,就好比一条大马路,路的两侧车道都在翻修,这条马路自然运速变慢,血管也是一个道理。
长此以往,下游器官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和氧气供给,就会慢慢罢工。
血管越窄,血压越高,血液冲击血管壁所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。
当血管壁破损,血液里的胆固醇就会像森林里自投罗网的动物,跳进陷阱赖着不走了。巨噬细胞赶过来负责清除它们,没想到干完活后困在“坑”里不出来了……
如此反复坑里的垃圾越积越多,渐渐在血管里形成了一个“小土坡”,动脉粥样硬化就形成了。
这玩意长在心脏的冠状动脉上,就是冠心病,从血管上掉下来,就是个血栓。漂到狭窄的冠状动脉就是心梗,漂到狭窄脑动脉就是中风。
破损的血管壁也会被高血压冲成动脉瘤,那玩意一旦爆了,也是分分钟“杀人”的病。
血压升高,在心脏眼里,那就是无薪加班……长期的996让心脏肌肉越来越强,块头也越长越大。大块头的心脏对血液需求也不断增加,恶性循环就开始了:
血压越高,心脏就泵得越用力,泵得越用力,就越吃不饱……过劳和长期饥饿,折磨的心脏慢慢衰竭。
肾动脉是肾的生命攻击线,当肾动脉变窄,成片的肾细胞就会被活活饿死。
肾细胞都是有数的,饿死一个就会少一个,不会再生。这时候肾功能开始受损,日积月累下来,肾就不给力了,这就是高血压肾病,最后可能发展成肾衰。
如果是以下4类重点人群,就需要特别警惕,注意预防:
● 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;
● 肥胖或者超重人群;
● 有抽烟喝酒、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;
● 盐分摄入量多、喜好吃咸或腌制品的人;
● 有其他一些疾病的患者,如糖尿病、高脂血症、肾脏疾病等。
1 ► 减少钠盐摄入,每日盐摄入量<5克;
2 ► 合理健康饮食,减少胆固醇摄入;
3 ► 彻底戒烟,避免被动吸烟;
4 ► 不饮或限制饮酒;
5 ► 彻底戒烟,避免被动吸烟;
6 ► 控制体重,多运动,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每周4~7次;每次持续30~60分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