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以食为天,吃对于咱们国人来说意义非常重大。
然而,中国人消化系统肿瘤的患病率却居高不下,其中以食管癌尤为典型。
食管癌是一种隐蔽又来势汹汹的疾病,那么,究竟食管癌高发于哪些人群?怎样才能科学地应对呢?
食管和胃,这两个与饮食关系最近的器官,让中国人爱得最深,也伤得最重。
食管是连接胃与咽的管道,里面覆盖着一层脆弱的黏膜,当黏膜的上皮组织发生癌变时,就会发生食管癌。
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发布的报告显示,每年有57.2万人新诊断为食管癌,同时有50.9万人死于食管癌。其中,食管癌患者以东亚地区最为多见。
根据WHO数据,中国是食管癌发病大国,新发患者和死亡患者的人数占全球的55%左右。食管癌成为仅次于胃癌,导致中国人因为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。
患病人数多,当然和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有关系,但我们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产生了很大影响。
“热”食乃中国人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饮食习惯,“趁热吃、趁热喝、凉了就不好吃了...”这些饭桌上经常能听到的寒暄,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热情。
殊不知,饮食过“热”造成的慢性灼伤,正是诱发食管癌的重要因素!不仅吃“热”饭会增加患癌风险,喝“热”水也并不安全。
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曾发布过一项对于咖啡、马黛茶与过热饮品的致癌性评估结果。在这次评估中,温度超过65℃的过烫饮品被列入2A类致癌物名单。
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负责人Christopher Wild称,“研究结果表明,喝过热饮品可能是引发食管癌的一个因素,原因在于温度,而与饮料本身的类型关联不大。”。
因为食管黏膜脆弱娇嫩,正常耐受温度为40℃~50℃,一旦超过65℃ 就很容易会被烫伤。
长期喝烫水,吃烫食,会让食道黏膜在不断的热刺激下反复损伤 、变性 、坏死和增生,导致不正常的「异型性」细胞增多,进而可能诱发癌症。
酒精度数不同,对于食管、胃粘膜的损害程度也不同,度数含量越高,造成的食管粘膜变性作用越明显。
喝酒时伴随的剧烈呕吐有时也会导致贲门食管粘膜撕裂综合症,反复呕吐会导致贲门松弛,从而成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最初诱因。
经年累月的喝酒直接造成了食管粘膜的反复损伤、变性、坏死、修复和增生,最后将导致癌变。
近年来,我国学者同时对高发区、低发区以及城市、乡村的食管癌患者进行了大量调查,多数仍认为吸烟可能也是我国食管癌发生不可忽视的促癌因素。
烟草中的致癌物质,有可能随唾液或食物下咽到食管或吸收后作用于食管,从而引起癌变。
不仅仅是烫,过量的辛辣也会损伤食管上皮,引起上皮细胞变性,造成黏膜炎症,长此以往,也有可能促使食管发生癌变。
同时,过量的辣椒带来的这种「辣感」会降低口腔舌头对温度的敏感性,当你使用温度过高的食物时,根本感觉不到烫,这样食物就很容易烫伤食管黏膜,增加食管癌的风险。
亚硝胺是强致癌物,是最重要的化学致癌物之一。食管癌的发病率与膳食中摄入的亚硝胺数量相关。
亚硝酸盐是亚硝胺类化合物的前体物质。蔬菜、鲜肉等腌制后会产生大量的亚硝酸盐,经常食用这些食物就有导致食道癌的危险。
有些人吃完饭就喜欢找个地方躺着,或者睡前喜欢吃很多夜宵,这都容易造成胃食管反流。
反流时,胃酸会涌入食道腐蚀食管壁,促使胃粘膜侵蚀食管粘膜,引发食管癌前病变。
特别是一些容易“产气”的食物,比如红薯、豆类等,在被消化的过程中还会释放气体,将胃酸带入食道。
面对疾病,预防比治疗更重要——均衡饮食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、尽量避免腌制食物、熏制食物和太辣、太烫的食物,吃饭时细嚼慢咽,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,才能远离食管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