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,我们总习惯将黑夜与恐惧关联,敞亮的灯光驱散了我们心中的阴霾。
长大后,一个人的夜晚总是有点孤独,微黄的灯光温暖了黑夜,也温暖了人心。
但灯光虽暖,长期睡觉不关灯,却会让健康堪忧!
美国医学会内科医学期刊(JAMA Internal Medicine)发布的研究发现:喜欢开灯睡觉或者喜欢看着电视入睡的女性,体重增加的几率增高了17%。而腰围相较于那些睡觉时没有暴露于任何光线的女性,也要宽41.6%至50.5%。
权威杂志《癌症》发布的一项研究提到,夜间灯光太强会破坏人体的生物钟,与暴露在夜间灯光最低的人群相比,暴露水平最高的人群增加了55%的甲状腺癌风险。
尤其对于女性,患甲状腺癌风险更高,可增加81%的风险,而男性患甲状腺癌的风险也增加29%。
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和哈佛医学院研究团队,测试了参与者在中等强度光和昏暗光下睡眠后的效果,研究人员发现:与昏暗的光线条件相比,在室内光线下睡觉的参与者心率会增加。
即使睡着了,但本该在白天工作的交感神经系统也被激活了,身体无法得到有效休息;实验结果还表明,在睡眠期间暴露于室内光线仅一晚,就会损害葡萄糖平衡,增加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病风险。
我们正常的视网膜上存在光线感知细胞,它能够感受光线的强度,大脑接受到信号,调控人体的褪黑素等激素的分泌。如果某些个体对光线的敏感度高,昼夜节律就会发生紊乱,从而导致疾病。
对孩子来说,睡眠中过强的光线穿过眼皮,可能影响睡眠中的儿童眼部的睫状肌,睫状肌得不到休息放松,易患近视。
主要原因是光线抑制了褪黑素的分泌。
褪黑素是人类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向机体传达“夜晚”信号的胺类激素。褪黑素在晚上23时至次日凌晨分泌最为旺盛。
虽然眼皮有部分遮住光源的效果,但只要开灯,眼球依然会感受到光源,褪黑素的分泌就会被抑制。
一旦褪黑素被抑制,机体接收到的睡眠信号不足,势必会影响整体的睡眠,导致人的睡眠时间缩短、睡眠中断,惊醒,甚至失眠。
不管是睡不着还是睡眠中断,其实都是在熬夜!
长期下来就会造成人体生物钟节律紊乱,导致内分泌紊乱、神经体液调节异常、激素分泌不平衡等各种障碍,造成细胞突变,免疫功能受损,从而诱发身体各种疾病,包括癌症。
可以通过以下措施,循序渐进改变开灯睡觉的习惯,减少灯光带来的危害:
如果已经有了开灯习惯,可以循序渐进改变,可先用一些暖色小夜灯代替强光灯,如红色或橙色。这种色调的灯光较柔和,对人体刺激较小。
遮挡卧室中不必要的光源,如数字闹钟,夜光家具,电子设备指示灯等;使用遮光窗帘来遮挡室外光线,避免临街灯光、小区照明的影响;在睡觉时佩戴眼罩,隔绝光线。
与夜间避免光照同样重要的是每天早上至少接受10~15分钟的光照,这样做可以让身体明确感知昼夜明暗的差异,从而有效调节褪黑素分泌的昼夜节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