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几年,“脂肪肝”逐渐成为许多人体检单上的常客,令人疑惑的是,这些患病的人看起来,与这三个字根本不沾边。
但其实不需要太惊讶,无论高矮胖瘦、男女老少都会有肝暴雷的几率。
据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》包含中国在内的亚洲多数国家,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在25%以上。
近10年来,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更是逐渐飙升,甚至已经取代病毒性肝炎,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。
肝脏就像个代谢工厂,能消化各种营养物质。当脂肪被肝细胞转化成人体可吸收的物质后(甘油三酯),肝细胞的专属派送员——载脂蛋白,就会把变身后的脂肪送到脂肪细胞储存起来。
然而人体时不时会出现BUG,导致体内脂肪激增、堆积,肝细胞运转不过来,只能把合成的脂肪囤积在自己家里,最终引发脂肪肝。
脂肪肝最大的敌人就是脂肪,长期高脂肪、高糖饮食,无疑是一大帮凶。
大量脂肪的输入,直接就把肝细胞干趴下了,再加上你还喜欢久坐不运动,久而久之脂肪就把肝脏团团包裹,就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。
此外大家需要格外留意,脂肪肝的另一个隐形杀手就是果糖。
果糖甜度高且饱腹感低,大家很容易吃着就上头,忘了节制,果糖在代谢过程中,会促成脂质合成,摄入过多会给肝脏带来极大负担,也容易引起肝细胞损伤。
脂肪虽然是脂肪肝的天敌,但它依然是人体补充能量的重要途径。
有些人为了所谓的“健康”,一点脂肪都不吃,选择长期吃素或节食,蛋白质营养的缺乏同样也会导致肝细胞运输动力不足,脂质无法运输出去,沉积在肝脏里也容易增加脂肪肝发病率。
而另外一些“护肝达人”晚上爆肝,白天吃几粒护肝片,自以为是在养肝,其实加速了肝损伤。
肥胖人群(BMI>28kg/m^2)是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高发人群,因此控制体重和腰围是首要原则。
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》指出减重3%~5%有利于改善脂肪肝而减重10%以上并维持1年甚至可能逆转肝纤维化水平。
适量补充脂肪和碳水化合物,才能平衡膳食补充能量,此外每日三餐要定时定量,最重要的是少吃含糖饮料、甜品、深加工食品。多补充全谷类食物、omega-3脂肪酸、膳食纤维。
久坐不动最伤身,而运动能收获健康益处。研究显示,坚持四周的有氧运动,能使肝脏甘油三脂的含量降低21%。
根据WHO指南,成年人每周最好进行,150-30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,或者75-15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,例如每天完成30分钟的健身操或步行,以及20分钟的剧烈运动就可以达标。
患上脂肪肝其实不可怕,因为非酒精性脂肪肝,在前期是可以逆转的。
真正可怕的是它总是和“轻度”这个词一起出现,让人误以为这是个小毛病,忽略了它背后真正的危险。